

草莓的病害虫如何预防和防治?
发布时间:
2019-10-29
来源:
作者:
最近正值草莓覆膜前后,草莓的病害虫频繁发生,最近看到很多朋友都在为草莓一些严重性病害而烦心,炭疽、红中柱、红叶、黄萎、青枯,有些更是被大家称为草莓的绝症,一旦患上,无药可救,只能拔除。
难道花费那么多人力财力物力辛苦种的草莓,就要被拔除了吗?
大家要了解不同病症,以及不同病害的特征,之后再多加预防,对症下药,才能保证效果。
炭疽病
草莓发炭疽病分为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2种。
局部病斑在匍匐茎及叶柄上发生,呈纺锤形或椭圆形、溃疡状;萎蔫型病株起初是1~2片幼叶下垂,几天之后全株出现萎蔫枯死,把枯死植株切开后发现切面从外到内变褐,但维管束不变色。
炭疽病是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害,在高温天气容易爆发,降雨量大会加速病害流行速度。8、9月份移栽草莓的,这时的气候条件适宜草莓炭疽病发生流行,移栽后进行炭疽病防治非常必要。
若草莓苗发生了炭疽病,拔掉病苗补苗之后3天左右可以进行打药,雨前雨后每隔一个星期左右喷一次药,封垄前15天喷药3次。如果发现病苗,应摘除病叶后立即喷药3遍,每次间隔4天左右。
对于已经很严重的病苗,要尽早将它拔除,并带出草莓园,进行集中销毁。
红中柱根腐病
根腐病主要侵染草莓的根、根茎和茎基部,严重时黑褐色细根变软腐烂脱落,地上部出现枯萎。
草莓的根系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:全根腐烂;根腐烂呈白色;被害根似鞋带状;被害根中柱变成红褐色,由内至外腐烂;被害根呈黑色或棕褐色,由外至内腐烂。其中容易发生的是红中柱根腐病,这种病害也容易鉴别,只要把根茎切开,就会看到中心是红褐色的。
当草莓植株萎蔫倒塌时,很有可能感染了红中柱根腐病,此时切开根部后如果中柱是红褐色,那就铁定是红中柱根腐病了。定植草莓时不要干旱缺水,也不能长时间大水漫灌,否则容易出现红中柱根腐病。
跟炭疽病一样,红中柱根腐病病发严重时,也需要将发病植株尽早拔除,并对种植穴进行消毒。
红叶病
红叶病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,生理性的主要是以为内植株缺磷,适当补充磷肥就好了。
草莓发生病理性红叶病,表现的症状为根弱,茎秆长,叶子会变成灰色,叶面上还会有一些红色小斑点,之后草莓也会枯死,更严重会导致整个植株都枯死。
红叶病传染的速度很快,若是没有及时发生,一株草莓染病了,很快就会传染给其他植株,所以要及时的观察,并做好预防工作。
避免传染,严重发病的植株也是需要及时拔除带出草莓园,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造成草莓植株有伤口,因为植株一旦有伤口,病菌就很容易入侵,感染植株。
黄萎病
黄萎病发病初期外部叶片萎蔫下垂, 叶缘或叶尖逐渐褪绿变黄、扭曲,3 片小叶中有 1~2 片叶变小、畸形,叶面失去光泽,上部叶自叶缘干枯,下部叶变黄褐色, 最后坏死。
有时植株一侧发病,另一侧健康,呈半边凋萎状。病株新根少,根变黑褐色甚至腐烂,但中柱不变色。
病轻时根不腐败,地上部分也不枯死,但植株矮小,导致不结果或结果但不膨大。
黄萎病基本上是属于草莓病害上的绝症,若是初期还好,但是若是病发严重,就只能尽早拔除,避免更多草莓染上。
青枯病
草莓青枯病是属于菌性病害,初发病时下位叶1~2片凋萎脱落,叶柄下垂,烈日下垂似烫伤状,在烈日下更为严重。
夜间可恢复,发病数天整株青枯。根部受害时,地上部叶柄呈紫红色,基部叶片先凋萎,然后全部枯死。将根冠切开,可见横切面维管束褐化,内有乳浊状细菌溢流出。
青枯病也是一样,一旦发病想要治疗就很困难,所以还是需要预防为主。今天针对草莓青枯病,田丰生化为大家推荐这款微生物菌肥青枯快克:
规格:1000ml/瓶*12瓶/箱
登记证号:微生物肥(2018)准字(4895)
执行标准:GB20287-2006
产品介绍:
1.以多粘菌和枯草菌为优势菌群的六菌联合,共生增效(多粘、枯草、巨大、胶冻样、地衣、侧孢)。
2.以抗菌代谢物为核心的抑菌杀菌活力物质(多粘菌素、几丁质酶、生长活力素、拮抗蛋白、聚谷氨酸等)。
3.以有机营养为主力的补养修复营养功能物(黄腐酸、氨基酸、牛磺酸、甲壳素、葡萄糖、糖醇)。
4.以无机营养为长效补养的修复生长营养功能物(氮、磷、钾、钙、镁、锌、铁、硼)。
5.本瓶实际有效活菌数≥15000亿。
产品功能:
功能作用一:清除病变维管束组织中的致病菌,抢占病变部位位点,形成有益菌优势繁殖覆盖。
功能作用二:减少土壤致病菌生长繁殖,创造有益菌土壤生长健康环境,从源头治理病菌侵染危害。
功能作用三:修复病变维管束,恢复维管束供养能力,使作物重现勃勃生机。
功能作用四:激发草莓内源调节机制,诱导作物分泌多种应激酶,提高作物抗病性和免疫能力。
适用作物:
葡萄、草莓、菊花、中药材、花生、辣椒、茄子、烟草、大姜、大葱、番茄、黄瓜、花卉、芒果、园林、蔬菜、瓜类及大田作物。
使用方法:
灌根、冲施、滴灌均可,灌根稀释1000-1500倍,冲施、滴灌稀释300-600倍,大田作物推荐喷雾、淋根使用。

扫码关注微信

扫码访问移动端